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相互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地址、银行卡账号密码、财产状况、婚姻状况、行踪轨迹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我国首部完整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历经三次审议、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于2021年8月20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正式实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发布与《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密码法》等共同构建了中国消费市场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制度体系。而作为信息保护主体的消费者,如何擦亮双眼,避免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斗争。
一、警惕“不明验证码、短信链接和二维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人在注册、登录各类APP时,通常更倾向于选用短信验证码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节省时间,更不必再去费心记忆密码。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这样的验证方式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的漏洞,他们中有的会将自己伪装成正规平台的官方,有的会伪装成客户的亲友,以中奖、平台注册/登录、寻求帮助或其他正当理由为名,行不法之事,客户一经点击或扫描,个人信息便会尽收不法分子眼底,轻则上当受骗,重则财产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警惕此类信息,核实信息真伪,务必做到不回应、不轻信,不转账。
二、谨慎“分享你的生活”
朋友圈、群聊、短视频APP、购物APP是我们日常最长时间驻足的工作娱乐空间,不免会将生活中的感悟、工作上的心得分享在这些平台上,但是,您可知道,就是这些平时最常使用、最信赖的社交平台却往往“暗藏凶机”。随手发的一个动态、随意晒的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评论都可能包含着您的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信息比对,“有心人”甚至可以获取个人准确的居住地址。为了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个人信息,在公共环境下,应尽可能做到照片不分享原图、动态不包含个人信息、联系人不随便添加陌生人、APP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下载。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严禁大数据杀熟”、“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可以拒绝”、“公共场所人脸识别规范采集”、“个人有权撤回个人信息处理的许可”等条款,为个人信息保护构建了更加科学严密的防护网络,但只有我们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多看多想,才能最大化的保证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