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老年人金融诈骗
时间:2022-03-15浏览量:145来源:

近年来,各类金融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老年人作为金融消费中的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专业的理财知识,往往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对于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金融诈骗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以下谨针对在老年群体中常见的几类骗局作出风险提示。

一.保健品骗局

老年人作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群体之一,往往容易被虚假的网络宣传或线下活动所吸引,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比较关注但警惕性较差的特点,通过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对老年人实施保健品精准诈骗,或通过赠送小礼品或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嘘寒问暖等手段,以此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诱骗老年人购买高价的“三无”保健品。因此类骗局具有活动场所隐蔽、时期随机、组织人员警惕性高等特点,往往老年人只有在深受其害后才能有所察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诈骗手法愈加新颖,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防骗意识考验更甚。

风险防范提示:

1.凡是遇到主动搭讪的陌生人或者推销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

2.凡是以正规机构或大型公司为名义的推销宣传活动,一定要先与官方确认;

3.凡是涉及先免费后付费的活动,无论收费的名义是什么,一定不可轻易相信,与家人商量后再做定夺;

4.作为家属,要多与老人沟通,理解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关注,如果老人陷入骗局,一定要耐心疏导。

二.养老投资骗局

养老问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特别对于养老的主体——老年人来说,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这同样也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近年来,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销售养老产品等为名义的骗局层出不穷,诈骗分子往往以保本高息、高额分红、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的养老服务项目,收费的名目也是五花八门,诸如会员费、预付费、贵宾卡等等,这些机构大多没有能力兑现其承诺的养老服务,名为养老,实则是以国家政策为名义,借助老年人薄弱的法律意识非法集资,卷款跑路,风险极高。

风险防范提示:

1.谨记投资有风险,切勿因侥幸心理、赌博心理冒险入局;

2.谨记个人信息保护,切勿随意泄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个人关键信息;

3.谨记选择正规机构,切勿购买超出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三.假借公检法骗局

老年人大多对公检法等政府执法部门心存敬畏,且对正规的执法程序存在盲区。不法分子通常首先会通过网络途径或其他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等隐私,并修改来电号码为政府机关,以此取得受害人的初步信任,随后冒充公检法的执法人员,威慑、恐吓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需要配合调查,更有甚者会发布虚假的“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老年人往往会因为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或挽回损失,盲从不法分子的指挥,配合其所谓的“资金调查”,将自己名下的存款转入特定账户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而结局往往是人财两空。此类骗局大多具有专业化的团队和定制化的剧本,配合严密,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极易上当受骗。

风险防范提示:

1.谨记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一律不可相信;

2.谨记公检法等执法部门不会通过电话方式调查处理案件;

3.谨记公检法等执法部门不会通过网络方式展示“通缉令”“逮捕令”等所谓法律文书。


上一篇:防范金融诈骗2022-03-15
下一篇: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2022-03-15
返回列表